盡管沒有了“托市”收買,遼寧省昌圖縣曲家鎮雙贏農機合作社的劉濤本年并不憂慮自家的玉米賣不上好價錢。合作社與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糧買賣曲家糧庫簽署了“糧食銀行”合同,還在手機里裝上了“糧圈兒”APP,檢查實時糧價和存糧價值。“收糧之后沒落地就直接拉進中糧儲備庫,糧食損耗從以往的6%降至挨近零,每畝地還能夠節約30元的運費。”劉濤說。
這是中糧推行的“糧食銀行+”農業歸納效勞渠道功用之一。自2016年起,中糧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以區域糧庫為抓手搭建起“糧食銀行+”農業歸納效勞渠道,將訂單農業、農資效勞、農機效勞、糧食銀行、農業金融、增值效勞整合起來直接對接效勞農人,改變傳統收買糧食買賣中間商的人物,把農業出產與物流、加工環節對接,連接起小農戶和大商場,直接進步農人收益,效勞國家糧食安全。
什么是“糧食銀行”?中糧買賣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說,中糧依托自身在糧食主產區的糧庫資源,在保證農人糧食所有權的前提下,為農人供給包括烘干、倉儲、分批次結算、資金支持等一系列歸納效勞,一同,企業能夠取得糧食運營權,這就是“糧食銀行”。其間心是改變了傳統的農人儲糧、賣糧習慣,從“存糧在家”變為“存糧到庫”。
中糧買賣遼寧公司聯合大數據公司完成了“糧食銀行”全流程數字化監控,以明晰的數字化存單解除了農人的疑慮。中糧買賣大數據農業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志國介紹,經過“糧圈兒”APP完成全流程線上操作,協助農戶完成了“零損耗、省運費、線上賣”。未來將把種糧人、種子商、農機商融入其間,構成農業出產和買賣的生態圈。
“2017年,中糧‘糧食銀行+’體系合計覆蓋面積598萬畝,惠及約41萬戶農人。”陳濤表明,農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隨時進行結算,既減少了擔保、霉變的風險和費用,又能共享商場價格波動的機會,能夠使農人將糧食賣到理論上的最高價。農人在取得儲糧、售糧保證后,擴展栽培規劃的底氣更足了。
中糧將自己的產業鏈上下流優勢對接到“糧食銀行”上,與第三方合作伙伴一同一起擴展出“糧食銀行+”生態圈。中糧梳理了農戶從栽培到收成、出售的整個農業投入—產出的事務鏈條,將農戶的農業效勞需求,分為栽培訂單需求、農資投入需求、農業金融需求、農機效勞需求、糧食出售需求等5大類,攜手化肥出產企業、種子公司、農機合作社、銀行、擔保公司等社會合作伙伴,一起供給對農效勞。以“糧食銀行+”訂單農業形式為例,根據下流商場對上游農業出產提出種類、質量需求,挑選最佳適宜區域,由當地村屯帶頭人建立新式農業運營主體,中糧與其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當地農人連片栽培、一致栽培技能。
在推行“糧食銀行+”形式過程中,中糧集團與農業合作社與農人建立起合作,量體裁衣定制“糧食銀行+”的組合方法。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雙連表明,中糧改變了曩昔坐在家里收糧當“坐商”的形式,正落實中央提出的培養新式農業運營主體的要求,從傳統農貿企業轉變為新式出產效勞運營主體。往后拓寬立異農業產業化形式,完成農業出產與現代化大商場的結合,要依托大型國企來引領,用新式的經濟組織和業態來推進,保證糧食安全。